全球简讯:对于白酒板块,现在可以积极了吗?
6月2日,伴随着市场反攻,白酒板块也有了些许回暖的迹象。截至收盘,海南椰岛涨6.46%位居榜首,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股份涨幅均在2%以上。
(资料图)
此外,盘后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净买入7.25亿贵州茅台。一时间,市场似乎再度燃起了对白酒板块的信心。问题是,现在的白酒板块真的完成最后一跌了吗?是否真的可以积极了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白酒行业的主要逻辑
事实上,近几个月来,市场对于白酒板块的讨论从不曾断绝。毕竟是诞生了股王贵州茅台和一众大白马的板块,市场关注度一直不低。但伴随着板块持续调整,个股股价率创阶段新低,市场观点的分歧也越发明显。
虽然有一部分投资者依旧表示信仰坚定,对于白酒的看好从不曾动摇;但更多的投资者还是被持续的调整磨去了耐心和信心。那么,究竟孰对孰错呢?先来看看行业基本面情况。
从整体产量来看,自2016年中国白酒年产量到达巅峰后便开始逐年下降,2022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酿酒总产量仅为2016年的一半。与此同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持续下降,从2016年的1593家锐减到2022年的963家,5年时间,有近四成的白酒企业被市场边缘化或者淘汰。
因此,市场说白酒行业整体开始存量竞争也好,进入内卷时代也好。其实投资者都无可否认,毕竟这就是现实情况。之所以2016年之后白酒板块表现好,本质是中高端名酒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提价实现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值大幅增长。
市占率提升和价格提升,这是多数投资者看好高端白酒的重要逻辑。
即便是过去三年疫情,对上市酒企的业绩影响也并不明显,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等在内的一些明星酒企过去三年营收规模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加上市场预期今年消费复苏,所以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白酒板块还走出了一波不错的反弹行情。
但业绩不受影响,并不意味着酒企就真没受到影响。
行业逻辑或在短期失效
众所周知,酒企销售一般分为渠道经销和厂家直销模式,通俗点说就是找别人帮忙卖和自己买。而由于名酒品牌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端酒企往往存在往经销商压货调价自身利润的情况。
本来经济景气,市场乐观的时候这些名酒都没什么销售压力,加上白酒也不存在保质期的问题,反而越陈越值钱,所以以前对这一套经销商乐此不疲,甚至自己还会控制销售节奏,推动市场价格。
此前有市场人士将白酒经销商比作蓄水池,也算比较贴切。
但蓄水池也有极限,白酒存货也不是越多越好。据中国酒业协会统计,2022年约有4成白酒经销商的库存在5个月以上,渠道大都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可想而知,过去一年在线下消费遇阻,消费场景缺失的背景下,白酒企业实现业绩稳健增长的背后经销商的出力或许不小。
但是春节过后,白酒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市场整体消费情绪不佳。
此前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强调,白酒产业长期积累的问题随着经济大环境影响而逐渐显现,虽然白酒产业经济指标仍保持增长,但正面临着从宏观政策到消费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冲击。
除了飞天茅台等少数完全不愁卖的品类,在本就库存压力高企的基础上,经销商是否还会顶着压力为酒企接盘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经济景气时刻市场普遍认可的提价逻辑,也遭遇短期失效的情况。实际上,目前来看,国内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正在同时发生。不管是五一人均消费水平的下降,还是拼多多业绩的超预期似乎都印证了消费降级趋势的存在。
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普遍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特别是次高端白酒要想提价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市场价格倒挂、市场份额丢失的问题。
因此,至少在短期市场消费情绪仍不够积极的背景下,提价逻辑已然面临失效的风险。
还没到非常积极的时刻
实际上,连茅台这样的超级品牌都开始积极下沉市场,比如打造旗下百元产品台源酒来抢夺市场份额,也开始开展多元化业务,比如打造茅台冰淇淋等产品创造业绩增量点。
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已经真切影响到了白酒行业。
回看股市,白酒板块表现不佳的背后也有多因素影响。比如资金方面,受美联储加息导致外资持续外流,贵州茅台近期就多次位居北向资金净卖出榜首。
此外,今年以来中特估和AI两大方向爆火,对其他板块形成了较强的吸血效应,基金砍仓新能源去追人工智能的话题更是一度引起市场热议。但实际上,砍仓白酒换方向的基金也不少。
其中最夸张的当属酒鬼酒,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当时有70家公募基金持有酒鬼酒的股份,持股比例为17.50%。到了2023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股数量减少至25家,持股比例降至8.81%。
这意味着,有45家公募基金撤离酒鬼酒,且卖出近一半股份。而资金大幅撤离,股价表现也自然就难乐观。
总之,短期而言,影响白酒板块表现的悲观因素并未明显改善,市场信心仍旧不足。虽然茅台算是白酒里面独一档的大哥,但整体氛围不佳,茅台也难走出独立行情来。
当前来看,白酒板块仍未到可以十分积极的时刻,投资者也需要适当降低心理预期。展望后市,市场需要等待一个强有力数据或者信号支撑消费板块走好,或是超预期的宏观经济数据,或是超预期的中报表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