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即时看!缅怀杨绛:离世七周年,她为何令人怀念?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离开了人世。彼时消息一出,许多人在微博发文悼念,表达悲痛之情。
在文学成就上,杨绛是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可爱的老人,关心晚辈、朋友,为人谦虚而低调,晚年深居简出,依旧笔耕不辍。
(相关资料图)
时光匆匆流逝,但未带走大家对她的思念。
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杨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本名杨季康。她从小就喜欢读书,中英文书都拿来看。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杨绛与钱锺书相识,不久结为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杨先生“唐诗日课”的习字桌前合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她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
钱锺书拙于生活琐事,杨绛便包揽了一应杂事。二人留学回国后,她全力支持丈夫写作《围城》,自己也尝试写了一部四幕剧《称心如意》,备受赞誉,“杨绛”笔名从此传开。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段旁白每每出现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据说也出自杨绛之手。
后来,杨绛自学西班牙语,并着手翻译原文《堂吉诃德》。1978年,她翻译的《堂吉诃德》终获出版,至今被公认为翻译佳作。
晚年,杨绛依然笔耕不辍。出版随笔集《我们仨》,写尽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被评论家赞为“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在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开始了另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誊清、粘贴、整理钱锺书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读书笔记,交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我只是一滴清水”
尽管声名远播,但杨绛一直低调谦虚,多年来总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一篇《自序》中,她对自己有过这样的定位,“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有人要为她写传记,她往往会好言相劝“不要写”。理由很简单,“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写传记,我干脆劝你们放弃这项工作。”
晚年的杨绛几乎从未出席公开场合的活动,即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杨绛文集》出版首发时也是如此。
据说,在回绝出版社举办研讨会的建议时,她风趣地说,“没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去世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发布讣告称:钱锺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安静地离开
《我们仨》中提到的“我们家”,位于北京三里河一个宿舍小区,是一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什么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杨绛就再没离开过。
她的邻居曾告诉记者,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家里陈设虽然简单,但生活十分温馨。“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瑗和钱锺书去世后,对杨绛来说,这里变成了旅途上的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对于死亡,她态度淡然超脱,将这个人生必然的归宿称为“回家”,并留有遗嘱:自己去世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著名评论家白烨曾透露,“她确实有遗言,说自己希望安静地走,不希望被外界打扰。”
曾有人评价杨绛“行文平静克制但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时光流逝,她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依然闪光”。或许,这也是很多人依然怀念她的原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流程编辑:TF02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