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点:“别人家的孩子”原来是这样玩转科技创新的
青少年是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备人才。安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离不开诸多经验丰富的科技辅导员和业内资深专家的贡献,也离不开广大青少年们所注入的蓬勃力量。日前,大皖新闻记者回访了两位曾多次参与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品牌活动的优秀少年。回想曾经的科技创新之路,他们感觉收获满满。
(相关资料图)
兴趣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提起毕业于合肥一中的丁卓立,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他是2023年合肥市高考保送“第一人”,曾参加过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现已进入国家队。
正在北京大学学习的丁卓立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从小对一些物理现象比较感兴趣,比如好奇陀螺转起来为什么不会倒。后来了解到一些物理原理后,丁卓立对这一学科产生更多兴趣。他说,“其实天分并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习之外,丁卓立喜欢跑步、弹钢琴等,爱好十分广泛,甚至还获得过钢琴十级证书。
初高中期间,丁卓立参与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回忆起自己参加过的比赛,丁卓立说,“当时参加英才计划项目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一起动手探索,体验科研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科学兴趣。而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培养了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丁卓立在操作物理实验仪器
高二时,丁卓立在第3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2022年的合肥市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中,丁卓立又获得市长奖的提名奖。
“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科创活动让我有机会走出校园和课堂,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丁卓立说,这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让天分和勤奋用在“刀刃”上
中学期间参加过英才计划的姚孟喆同学也深有体会。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的他向大皖新闻记者表示,高一时,他从合肥六中科技辅导员那了解到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组织的活动,报名参加并经过几轮选拔后,有幸得到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科研体验活动的机会。
这次活动是姚孟喆参与科创的开端,不但收获到一段有趣的经历,还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对科研的兴趣,增长了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在后来的英才论坛中遇见了诸多著名的科学家,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姚孟喆感到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满足。
姚孟喆在中科大物质楼向专家汇报工作
“后来进入中科大上学后,选择当年指导过我的教授的课程,又有了新的发现和体会。”姚孟喆跟大皖新闻记者分享了他的故事,当年一位教授在科普计算化学的时候,说过“化学不只是瓶瓶罐罐”,也可以在计算机上研究物质的变化。“这个学期我就选修了量子化学课程,学习了分子的对称性、群论到密度泛函理论等,结合自己在化学知识方面的增长,对于计算化学和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又更上一层楼了。”
和丁卓立一样,姚孟喆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所谓的天分是在某个学科领域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上。如果擅长结构性的逻辑思维,那么可能会在信息科学上表现出天分;擅长发散的逻辑思维可能会在数学上有先发优势;擅长统筹知识也许更适合学化学。” 姚孟喆说,不管如何,对一个学科的兴趣一定是最重要的。
“参加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品牌活动受益匪浅,这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并保持着钻研精神,让自己的天分和勤奋花在‘刀刃’上”,姚孟喆也提醒道。
大皖新闻首席记者 朱庆玲
记者 王展 实习生 黄雨晴
标签: